1. 核心原料:视黄醇及其衍生物
- 视黄醇(Retinol):直接形式,需在皮肤内转化为视黄酸(A酸)生效,刺激性中等,稳定性较差。
-
视黄醇衍生物(更温和或更稳定):
- 视黄醇棕榈酸酯(Retinyl Palmitate):温和但转化效率低,适合敏感肌。
- 视黄醇乙酸酯(Retinyl Acetate):稳定性较好,刺激性低。
- 羟基频哪酮视黄酸酯(HPR):新型衍生物,直接作用于受体,无需转化,高效且温和。
- 视黄醛(Retinaldehyde):比视黄醇转化路径更短,效果更强,但可能更刺激。
2. 辅助活性成分
- 舒缓抗炎成分:减少视黄醇的刺激(如泛醇、红没药醇、尿囊素、积雪草提取物)。
- 保湿剂:缓解干燥(如透明质酸、神经酰胺、甘油)。
- 抗氧化剂:协同抗老(如维生素E、维生素C、辅酶Q10)。
- 皮肤屏障修复成分(如角鲨烷、胆固醇)。
3. 配方稳定体系
- 抗氧化保护:视黄醇易氧化失效,需添加EDTA、BHT等抗氧化剂。
- 包裹技术:微囊化视黄醇(如脂质体包裹)可提高稳定性并降低刺激性。
- pH调节:维持配方在适宜pH(通常3.5-5.5)以平衡效果与温和性。
4. 基质成分
- 油相:轻质油脂(如角鲨烷、硅油)或封闭性油脂(如乳木果油)。
- 乳化剂(如鲸蜡硬脂醇、聚山梨醇酯)。
- 防腐剂(如苯氧乙醇,需符合安全标准)。
5. 注意事项
- 浓度:常见0.1%-1%,新手建议从0.1%或更低开始。
- 稳定性:避光包装(铝管或不透明瓶),避免高温储存。
- 搭配禁忌:避免与高浓度酸类(如水杨酸)、VC(pH冲突)同用,敏感肌需谨慎。
6. 市场常见原料供应商
- 视黄醇原料:DSM(荷兰帝斯曼)、BASF、Grant Industries。
- 包裹技术:LipoTrue、Lipotec的微囊化视黄醇。
7. 配方示例(简略)
成分表: - 视黄醇(0.3%,微囊化) - 泛醇(2%) - 透明质酸(1%) - 神经酰胺 NP(0.5%) - 角鲨烷(5%) - 乳化蜡、防腐剂、抗氧化剂
如需自行配制,建议在专业实验室环境下操作,注意原料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测试。普通用户更推荐选择成熟品牌产品(如露得清、理肤泉、Cerave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