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生理作用与临床意义
- RBP功能:一种由肝脏合成的低分子量蛋白(约21kDa),负责转运视黄醇(维生素A)至靶组织。
- 肾脏代谢:正常情况下,RBP经肾小球滤过后,绝大部分被近端肾小管重吸收并分解。当肾小管受损时,重吸收障碍导致尿中RBP浓度升高。
2. 检测指征
- 肾小管损伤:如间质性肾炎、重金属中毒(镉、汞)、药物肾毒性(如氨基糖苷类、顺铂)。
- 慢性肾脏病(CKD):早期肾小管功能障碍的敏感指标。
- 糖尿病肾病:早于微量白蛋白尿出现,提示肾小管受累。
- 高血压肾病或遗传性疾病(如范可尼综合征)。
3. 检测方法与参考范围
- 检测方法:ELISA、免疫比浊法等。
-
参考范围:
- 正常值:< 0.3 mg/L 或 < 300 μg/g肌酐(不同实验室可能有差异)。
- 异常升高:提示肾小管损伤或功能障碍。
4. 结果解读
-
升高:
- 肾小管疾病:如急性肾小管坏死、间质性肾炎。
- 系统性疾病:糖尿病、高血压、自身免疫病(如狼疮肾炎)。
- 毒性暴露:重金属、药物或造影剂损伤。
- 假性升高:脱水、剧烈运动后(需结合尿肌酐校正)。
5. 注意事项
- 样本要求:晨尿或24小时尿,避免污染。
- 干扰因素:pH值、感染、血尿可能影响结果。
- 联合检测:常与β2-微球蛋白、NAG酶等肾小管标志物联合分析。
6. 临床处理建议
- 异常结果:需进一步评估肾功能(如eGFR、尿蛋白电泳)、影像学或肾活检。
- 动态监测:观察疾病进展或治疗效果。
如有具体检测结果或临床背景,建议结合患者病史由肾内科医生综合评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