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先,需要明确指出一个关键的术语纠正:临床上,评估肾功能最常用、最关键的指标是“肌酐”(Creatinine),而不是“视黄醇”(Retinol)。视黄醇是维生素A的主要形式,其水平异常通常与营养、肝脏代谢或某些特定疾病有关,并不直接反映肾功能。
因此,您搜索的“肾功能视黄醇偏高”很可能是指“血肌酐偏高”。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疑问,我们将基于这个纠正来展开全面的解答。
紫癜与肾功能异常(血肌酐偏高)的全面解析
当身体出现紫癜(尤其是按压不褪色的皮下出血点)并伴有肾功能指标异常时,最需要警惕的是一种名为过敏性紫癜(Henoch-Schönlein Purpura, HSP) 的疾病,特别是其引发的过敏性紫癜性肾炎(HSPN)。
一、 紫癜为什么会引起“血肌酐偏高”?
答案是:会的,但这意味着病情已经累及肾脏,发展为紫癜性肾炎,是疾病较为严重的信号。
- 根本原因:过敏性紫癜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的小血管炎。由于免疫系统功能紊乱,产生了错误的免疫复合物(IgA抗体为主),这些复合物随着血液循环沉积在全身的小血管壁,引起炎症和破坏。
- 攻击肾脏:肾脏是由数百万个肾小球(毛细血管团)组成的精密滤网器官。当这些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的血管壁上时,就会引发肾小球肾炎。
- 肾功能受损:发炎的肾小球会肿胀、坏死,其滤过功能下降,导致原本应该被过滤排出的代谢废物(如肌酐、尿素氮)滞留在了血液中。因此,抽血检查时就会显示血肌酐水平升高,这直接反映了肾功能的减退。
简单总结:紫癜(血管炎)→ 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脏 → 引发紫癜性肾炎 → 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 → 血肌酐排泄受阻 → 血肌酐偏高。
二、 除了血肌酐,还有哪些肾脏受损的信号?
除了抽血查肾功能发现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外,肾脏受损还有更早期和更常见的表现:
-
尿常规异常:
- 血尿(隐血):尿液中有红细胞,可以是肉眼可见的洗肉水色、红茶色,更多的是显微镜下才能发现的“镜下血尿”。
- 蛋白尿:尿液中出现蛋白质,检查单上会显示“尿蛋白+”号,严重时尿液会出现大量泡沫且久久不散。
- 高血压:肾脏受损会导致水钠潴留和调节血压的机制紊乱,从而引发高血压。
- 水肿:由于蛋白大量流失,血液渗透压降低,水分会从血管跑到组织间隙,导致眼睑、脚踝等部位出现水肿,严重时可有全身性水肿。
提示:对于过敏性紫癜患者,尿常规检查是监测是否伤及肾脏最重要、最经济、最简便的首选方法,即使血肌酐暂时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。
三、 出现这些情况该怎么办?
一旦发现紫癜伴有上述任何一项肾脏受损的迹象,必须立即采取行动:
- 立即就医:首选肾内科或风湿免疫科。医生会进行全面评估,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、体格检查、24小时尿蛋白定量、肾脏免疫抗体检测等。
- 肾脏穿刺活检:这是诊断紫癜性肾炎的“金标准”。通过获取极少量的肾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,可以明确肾脏病变的严重程度和具体类型,为制定精准的治疗方案提供最关键的依据。
-
积极治疗:治疗目标不仅是消除紫癜,更重要的是保护肾功能,防止发展为慢性肾衰竭。根据病情的轻重,治疗可能包括:
- 基础治疗:休息、抗过敏、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、预防感染。
- 针对性治疗:使用糖皮质激素(如泼尼松)和/或免疫抑制剂(如环磷酰胺、霉酚酸酯、他克莫司等)来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,控制肾脏炎症。
- 支持治疗:使用降压药(如普利类或沙坦类药物,它们同时有降低尿蛋白、保护肾脏的作用)、利尿剂等。
四、 预后与日常管理
大部分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患者预后较好,但成人患者预后相对较差,更容易迁延不愈。无论年龄,都需要长期规范管理:
- 严格随访:即使出院后,也需要定期(初期可能每1-3个月)复查尿常规、肾功能和血压,持续数年。
-
生活管理:
- 饮食:遵循低盐、低脂、适量优质蛋白(如鱼、蛋、奶)的饮食原则。若有水肿和高血压,需严格限盐。
- 休息:避免劳累、剧烈运动,预防感冒和感染,因为感染是导致病情复发或加重的主要诱因。
- 避免滥用药物:切勿自行服用可能损伤肾脏的药物(如非甾体抗炎药、某些抗生素或不明成分的中草药)。
总结
紫癜(特指过敏性紫癜)确实可以引起代表肾功能受损的“血肌酐偏高”,这是疾病侵犯肾脏(紫癜性肾炎)的明确标志。 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信号,但不必过度恐慌。关键在于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。通过及时的肾内科专业诊疗和长期的科学管理,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,保护肾脏功能,避免走向尿毒症。